在很多人印象中,幼儿园的孩子还小,研学活动似乎离他们很远。但事实上,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将“旅行”与“学习”结合,设计出适合低龄儿童的轻量化研学体验。
一次面向幼儿园孩子的研学活动,通常不以长途跋涉为主,而是围绕安全、趣味与感知设计行程,让孩子在熟悉与新奇之间找到平衡。
轻量化的行程安排
与中小学生的研学不同,幼儿园阶段的研学更注重“轻量化”。时间不会太长,通常半天到一天,地点也以本地或近郊为主。
有些学校会选择前往农场,让孩子们亲眼看到鸡、鸭、羊的生活环境,了解蔬菜是如何从种子长成的。
也有幼儿园会带孩子去科学馆或儿童博物馆,让他们通过互动游戏认识颜色、形状、声音等基础科学概念。
安全与陪伴是首要考虑
展开剩余67%低龄儿童的研学活动,安全是第一位的。
通常会有老师、助教、甚至家长志愿者全程陪同,确保每个孩子都在可视范围内。车辆安排、饮食准备、场地选择,都必须符合安全标准。
比如,带孩子去农场时,活动区域会用围栏明确划分,避免孩子跑到危险区域;饮食则由学校统一安排,防止过敏食物进入菜单。
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
幼儿园研学的重点不是知识的深度,而是体验的丰富度。
孩子们在农场喂羊吃草,学习到“动物也需要食物”;在水族馆看到五彩缤纷的热带鱼,感知到“世界很大”;在手工课堂里用黏土捏出一只小企鹅,体会到“创作的乐趣”。
这种学习方式没有试卷分数,却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对自然、对生活的好奇种子。
细节里的成长
老师常说,一次研学活动,也是孩子独立性的练习场。
比如,上车前要自己背好小书包,下车后要排好队,参观时要注意听讲解员的提示。
有孩子第一次自己接过小杯子去装水,有孩子学会了主动和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,这些看似细小的变化,都是成长的标志。
家长的反响
家长普遍对幼儿园研学持积极态度。他们看到孩子回来后兴奋地描述“今天看到了什么”“摸到了什么”“学到了什么”,就觉得这趟活动很有意义。
很多家长甚至会在周末延伸这些活动,比如在家里种一盆小番茄、去社区公园观察小昆虫,让学习变得连续。
城市与文化的延伸可能
一些城市还会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,让幼儿园研学更有特色。
比如,新加坡就会带孩子参观植物园的小型生态区,去了解热带植物的特点;也会安排去博物馆儿童区,通过简单的互动装置,向孩子展示不同文化的服饰与节日习俗。
这种文化与自然结合的形式,让孩子从小对多元社会有更直观的理解。
结语
幼儿园研学活动,并不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,而是希望他们在安全、有趣、温暖的环境中,感受世界的广阔与美好。
对于孩子来说,这些小小的旅程,可能会成为长大后依然记得的美好瞬间——那只在手心跳动的小兔子,那朵第一次闻到香味的花,那段和同伴一起笑闹的车程。
发布于:新加坡